同声同气
□彭嘉志(广州,粤语讲古佬)
正值广州国际啤酒节,平日饮酒“又屎(差劲)又烂瘾”的讲古佬自然不会错过,借住三分未散却的酒意,讲古佬决定妄自仿效古人曹操煮酒论英雄,来个煮酒论粤语,谈谈粤港两地的粤语酒文化。
粤港人一直用着独特的方式去诠释酒文化,例如单单“饮酒”一词,就有“对酒”、“劈酒”、“吹”、“嗒酒”等的表述。前三者都是指凶狠地猛喝,但各自又有区别。所谓“对(粤读第二声,都许切)酒”又分成“自对”和“对人饮”,就是灌自己喝和灌别人饮的意思。所谓“劈酒”,就是相互灌酒,但灌得却有规则,通常要陪以骰子、猜拳等比试方式以定输赢,输者被人“劈”,赢者“劈”人。而“吹”则是“吹喇叭”的简称,特指干尽瓶装的啤酒,是因为啤酒瓶形如喇叭而得称的,自己干尽一瓶则叫“自吹”。至于“嗒”酒,就温和得多了,就是品酒的意思。
由酒引申出的粤语词还有很多,如喝得烂醉的人,称为“醉猫”。那为何不叫“醉狗”、“醉虾”而用猫代之呢?是因为猫经常或蜷作一团地睡在地上,或躺卧主人怀中,总之动作柔弱、软绵绵地,正如醉酒人的行为类似。粤港人的这种对醉酒人的生动描绘,也让西方人所借用。1946年,美国有一部卡通片《K ittyK ornered》,里面的就有一个角色叫“D runkCat”,直译成中文就是“醉猫”了。而因应不同层度的醉酒,也有不同的说法。如果只是微醉,称为“w ing佐”。“Wing”是拟声词,醉酒初始阶段,常有“w ingw ing”耳鸣声。如果是更深度的醉酒,就称为“饮大佐”,也就是“喝高了”的意思。“饮大佐”的人会吐,走路摇摇摆摆,在粤语中可以形容为“饮到劏”、“饮到身比身比乎”。“劏”是“劏白鹤”的简称,指酒后呕吐。“劏白鹤”是“汤白喝”的谐音,汤即指酒;白喝,就是没喝了,酒吐出来了,白喝了。“身比身比乎”就是“走路摇晃的样子”之意,也可以用来形容人酒醉层度很深。“身比”读作“婆野切”,原为身体柔软之意,引申指蹒跚而行,走路姿势不正,常用来形容醉酒后摇晃而行的状态。
饮醉酒的人当然辛苦,而且还会惹来不好结果。但酗酒之人每每好了伤疤忘了痛,酒醉的辛苦过后,下次又继续狂饮,因而生出一句粤语歇后语“生仔姑娘醉酒佬———唔要又要,唔制又制”。说的是,女性生产很辛苦,生完大喊痛,说坚决不再生,但过一段日子后,在母性驱使下,又想继续生,就正如酗酒之人一样,虽然醉酒不好受,誓神劈愿不再碰酒,但为求麻醉自己,过后还是要饮。此句话常用来形容人知错不改,控制力低,或养成不好的癖好瘾疾。
粤语中酒文化可谓丰富至极,可见粤港人生活的多姿多彩。不过,讲古佬始终认为,酒是怡情之物,切勿为酒精所俘虏,适度适量饮酒,方为负责任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