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世界杯联邦德国队获胜
1954年世界杯比赛上,憋足干劲进行战后重建的联邦德国人夺冠,当由海顿作曲的老旋律响起时,观众席上还有不少德国人习惯性地唱出“德意志高于一切”,这在其他国家的观众听来仍旧不免刺耳。残留的民族自豪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学生运动中被进一步反省和批判。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激烈批评自己的父辈,民族、国家以及与之捆绑在一起的陈旧保守的市民生活一起成为反思的对象。1974年世界杯比赛在联邦德国拉开帷幕时,“68学运”的余波正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扩散。就在两年前的慕尼黑奥运会上,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绑架并杀害以色列代表团成员,战后愈演愈烈的民族矛盾由此极端地展现出来。此时,被寄托于足球之中的民族认同也随之成为德国人必须检视的问题。在小组赛中联邦德国队遭遇自己的同胞民主德国队,为了民族荣誉而战还是为了阶级认同而战的问题难免显得荒谬。当联邦德国队时隔20年再次夺冠时,齐唱国歌也已经不能表达内心的情绪。正是在这届世界杯比赛上,德国人第一次引入了世界杯主题曲,当时的主题曲名为《足球是我们的生命》,无疑,这首歌才真正唱出了足球运动的精神所在。
1982年世界杯的“希洪丑闻”
不过民族意识没有那么容易消亡,有时甚至会以丑陋的形态表现出来。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上,联邦德国队与奥地利队在小组赛上相逢,两队公然踢假球,用1:0的假成绩保证了同时出线,排挤掉了同组劲旅阿尔及利亚队。在政治上被禁止联合的德、奥两国在球场上实现了统一,这立刻让人们回想起“二战”历史。但公然作假并未赢来德国球迷的支持,看台上一位激愤的德国青年当场焚烧了一面德国国旗,这一丑闻也成为德国足球运动史上最大的污点。
1990年联邦德国队第三次夺得世界杯冠军,两个月后两德统一,德国国家足球队也实现了统一,“祖国”又成为德国人可以正式使用的词汇。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是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东欧、土耳其、非洲和阿拉伯移民涌向德、法等先进国家。面对异质文化的冲击,追求文化多元共存的西欧国家的自身认同感反而强烈凸显出来。在德国,大量土耳其移民仍保持独立的社群和生活习惯,即便在德国接受教育的移民二代也倾向于本族裔的社交圈。德国人不得不问,移民对于德国的认同究竟何在?可事实上,德国人又从来否认存在一个统一的德国人形象,历史上对各州文化差异的强调并没有随着普鲁士的统一而消除,反而在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去民族化、去国家化批判中得到增强,基于乡土热爱对地域差异的强调几乎是所有德国人的共识,所以土生土长的德国人也要自问:作为德国人的民族认同何在?
德国土耳其人
在如此背景下,这种不知所谓却又是人们毕竟需要的一种表面上各有归属的共同体情感,就很容易通过贴上民族标签的足球运动被满足。2006年在家门口举办的世界杯比赛让德国人第一次强烈感受到国旗飞舞、国歌起伏的场景,此后足球作为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国际足球比赛作为民族情感的宣泄通道必须被正视,同时基于对开放、多元的文化共存的追求,德国公众也一直在反思,健康、包容的民族认同应该如何确立。当2010年世界杯德国国家队非德裔球员被称为雇佣军、赛前不唱国歌被媒体关注时,德国人也在自问,如果德甲联赛上人们早就不能以地域归属确定对球队的支持,那么在国际比赛中又有什么理由以国籍划定球队与球迷的阵营?
▼
《蔷薇花与十字架》
杨不风 著
ISBN : 9787545914535
即将上市
▼
一份关注公共问题的哲学随笔
在理性与信念的撕裂中直面当代人的价值困境
本书收录的二十余篇文章,分为“知识与信念”“自由与责任”“学术与政治”“民族与世界”四个篇章。杨不风在其中研读经典,剖析大众文化,观察现实社会: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海德格尔到《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他思考深刻问题但拒绝枯燥,关注流行文化但拒绝肤浅;他讨论公共议题,不惧争议,聊难民危机与种族主义的复兴;更从书斋走向街头,踏遍德国小城的书店、亲历德国学生运动,将私人的丰富体验带入象牙塔中的思索。透过这些文字,我们或可一窥多元社会中的现代人共同面对的价值困境,并于其中为自身所经历的困惑寻找解答。
编辑 | 弓背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