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這種說法,是受了文學作品《水滸傳》過渡渲染的影響,說梁山兵強馬壯,能夠對抗大宋朝廷是與史實不符的。
實際上,真實的宋江起義只是北宋眾多農民起義中的一次,人數不多,規模也不大,很快就失敗了,但宋江起義的影響力較大,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
那麼梁山宋江起義到底有多少軍隊呢?
我們透過以下史料的來分析:
一、宋江起義大致過程
宋江起義發生在1119年,也就是宋徽宗宣和元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投降了張叔夜,起義失敗。
後來,在張叔夜的勸說之下,有歸順之意,張叔夜上奏朝廷,保舉宋江等人參與大宋軍隊征討方臘,將功贖罪(當然,史學家對宋江等人是否參與征討方臘還有爭議)。
二、宋江最初起事的36人宋江起義的導火線是宋朝廷為解決財政困難,宣佈將整個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為“公有”,規定百姓凡入湖捕魚、採藕、割蒲,都要依船隻大小課以重稅,若有違規犯禁者,則以盜賊論處,從而激起民憤,宋江等36人憑藉梁山泊易守難攻的地形,阻殺前來鎮壓的官兵。
山東鄆城、梁山一帶至今還流傳著:“去時三十六,來時十八雙。若是少一人,誓死不還鄉”的兒歌。
龔開《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三十六人名單:呼保義宋江,智多星吳用,玉麒麟盧俊義,大刀關勝,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沒羽箭張清,浪子燕青,病尉遲孫立,浪裡白條張順,船火兒張橫,立地太歲阮小二,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雙鞭呼延灼,混江龍李俊,九紋龍史進,小李廣花榮,霹靂火秦明,黑旋風李逵,小旋風柴進,插翅虎雷橫,神行太保戴宗,急先鋒索超,短命二郎阮小五,青面獸楊志,病關索楊雄,雙槍將董平,兩頭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沒遮攔穆弘,拚命三郎石秀,雙尾蠍解寶,晁天王晁蓋,金槍手徐寧,撲天雕李應。三、宋江起義軍隊鼎盛時期的人數後來隨著宋江勢力的壯大,發展到頭領108人,他將這些人的名字刻在石碑上,號稱上應天星,其中36個高階頭領稱作天罡星,其餘72人稱為地煞星,這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
除了頭領以外,士兵有多少人呢?
以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進軍吳會,攻佔淮、揚時來算,因為此時是鼎盛時期,也是人數最多的時候。
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宋江調集人馬,自己親自帶幾千兵馬(沒有詳細數目)南下,同時留副頭領盧俊義守寨。從這個史料來看,將宋江帶領南下的幾千人馬,加上盧俊義帶領守山寨的人馬(肯定比南下人少),整個軍隊人數估計也只有幾千人,滿打滿算不會超過一萬人。
這就是真實的宋江軍隊規模。
也就是這次宋江南下,五月抵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潘州鎮)時,卻中了張叔夜的埋伏,起義宣告失敗。
所以,按真實的史料來看,說樑上兵強馬壯,能夠對抗大宋朝廷是與史實不符的,宋江起義的規模太小了。